华汇融知|2021春节管理随笔之三:企业管理,不要被“内卷”感染

2021-02-22

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网络热词频出,令人眼花缭乱。刚过去的2020年也不例外,当我们还来不及消化诸如“凡尔赛”“715工作制”“职场PUA”等一波波网络热词,只好暂时一笑置之的时候,另一个热词的流行,却让我们这些管理者无法淡定,因为它直击企业管理的要害。这个词就是当下的网红词汇:“内卷”。

在学界,“内卷”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当初学经济学的时候,我看过一些农业经济方面的书,接触过“内卷”这个词,大意是指传统农业架构下的低水平重复劳动并不能显著改变低收成的总体格局。要说明这个经济现象,还需要用上另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当时我对“内卷”的理解,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农业经济范畴的概念。看过也就算了。没想到,多年以后,“内卷”一词居然会大热起来,而且会跳出经济学领域,通行于社会、文化、管理、教育各界,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现在很多事情都可以和“内卷”搭上边,甚至,有评论把现在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校外辅导班的现象都归咎于所谓的“教育内卷化”。这是当初像我这么单纯的有为青年,所没有想到的。

抛开这些杂七杂八的网络喧嚣,回到“内卷”这个词本身,仔细体会它的含义,发现它的蹿红,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它能够概括揭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企业管理者们警醒。

一、什么是内卷

内卷(involution)一词,本意是“向内演化”,直白了说就是在狭小的空间里绕圈圈。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克里弗德•吉尔茨(有的译作利福德•盖尔茨)对东南亚传统农业的研究之中。他曾潜心研究爪哇岛当地的农耕生活,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也称作“内卷化”)。 

“内卷”这一概念,现在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

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只在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不思突破,不图拓展,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百般求精求全,却于大局的突破无补,这就叫“内卷”。

二、内卷,是伤害企业的病毒

引申到企业内部,所谓“内卷”,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的无效益行为。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团队内部,貌似从上到下都很忙碌,制度一大堆,在形式层面要求精益求精,但业绩却增长有限甚至停滞不前。这就是企业“内卷”的表现。

企业管理“内卷”,通常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具体管理上的“内卷”。

具体管理上的“内卷”比较常见。

比如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官僚化。很多企业不管规模如何,各种部门一应俱全、内部文件满天飞,管理机关完全是官僚机构的做派。企业内部各种审批手续让人望而生畏,层层汇报制度让事情处理起来十分缓慢,还有个别部门动不动就使用“熔断管理”,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不给你办理事项。

比如管理制度“自利”化。部门充分利用其定规则的权限,在制度中打入自利条款,这样的条款往往利用制度制定的话语权,把责任都推给别人,把自己的工作最少化,工作简单化,也就是“挑肥拣瘦”;把工作推给别人,一项本来应该自己为主完成的工作,生生转变成自己只负责所谓的“牵头”或者“协调”,让自己主要成为一个的工作布置者、汇总者、指挥者和监督者。

又比如考核评价重过程不重结果。有的企业绩效考核搞得很复杂,但没有弄清哪些工作对业务增长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结果花大精力在考核那些只花成本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比如开了多少次会,汇报材料做得怎样,等等。

此外还有流程设计过细过繁、重形式不重实质等等,都是“内卷”的表现。

企业管理的“内卷”情形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其实,衡量一个团队有没有“内卷”,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考察这个团队的有效工作与团队人数的状况。如果一个团队,这几年来有效的工作(这里指能给企业的业务增长带来直接价值或有直接关联的工作)没有增加多少,而人员却增加了不少,这样的团队,大概率是存在“内卷”的。

二是企业文化上的“内卷”。

具体工作上的“内卷”尚不算可怕。更需要管理者担心的是企业文化上的“内卷”,也就是企业内部形成只重形式、不思进取的“内卷文化”。晚清的李鸿章被称为大清朝的裱糊匹,实际上他就是在晚清政治和社会的内卷文化中做些裱糊工作,其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内卷文化”的表现也是在方方面面,比如“唯上”文化,比如过于关注细节管理的文化,又比如组织内部的圈子、山头文化。当企业陷入内卷文化时,是到了企业下猛药的时候了。因为,内卷的企业文化,带来的是从上到下的不思进取,或者貌似进取实则充数的风气。一个朝代到这个阶段,离腐朽不远了,一个企业到这个阶段,离衰败也不远了。

回过头来看看,“内卷”的现象,许多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大多数时候,“内卷”都是不知不觉产生的。甚至是以一种令人舒服的方式产生的,比如拍马逢迎,报喜不报忧,或者忧中也要报出喜来。等你发现“内卷”时,“内卷”往往已经有些严重了。

三、防控“内卷”,需要“中西医结合”。

所以,对于“内卷”,管理者不可轻视,也不要抱着“反正这种现象很多企业都有”的思想自我麻痹、消极对待。“内卷”,就是企业管理上的病毒,是会迅速蔓延的。“内卷”,需要企业主动防治。

如何防治“内卷”呢?我的意见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就是对症治疗,哪里发现问题,哪里就给药。现今西医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靶向治疗”,简单来说就是直击病灶,直接把药作用在患病的组织与肇病的细胞上。企业治疗“内卷”也一样,制度上出问题,解决制度问题;用人上出问题,解决用人问题。

光是西医治疗还不够,解决“内卷”不能只解决表象,还要解决根本的问题。中医治疗就是治本。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治“内卷”的本,不能离开两个法宝,一是文化,二是战略。

之所以说防治防治,就是说“内卷”不能只治,更要防。这就需要从企业文化上去寻求解决之道。怎么解决,就是要树立向上、进取、注重业务实绩、注重价值创造的文化,其中的核心是价值观的正本清源。关于价值观,上一篇文章《一文帮你弄清楚:什么是“价值”“价值观”“价值主张”》已有叙述。总体上来说,企业不管做得多大,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那就是盈利、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获取收益。离开了这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做无用功。所以,从文化上说,企业会不会“内卷”,“内卷”会到什么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如何认识价值,坚持怎样的价值观,或者说,还能不能坚持住当初的价值观本心。

再就是战略。各个阶段的企业都需要战略,不分规模。企业不但需要战略,而且需要适应环境持续变化的战略。既有科学性、又有适应性的战略,是防治“内卷”的良药。在战略的切实执行中,在一轮轮战略的变革推动中,企业上下都把精力集中在创造更好业绩上,“内卷”将没有滋生蔓延的空间。即使有所滋生,也能被尽早发现而消除掉。当然战略执行是关键。战略执行要只求实、不图虚,否则,只制定、不执行的战略,本就是一种“内卷”。